【资料图】
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批评工作,运用历史的、人民的、艺术的、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,倡导说真话、讲道理,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,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。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,是治疗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,是引导文艺创作提高审美、引领风尚、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。繁荣文艺创作,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。唯有将文艺批评这把“利器”打磨得更亮,才能更好地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时下的文艺批评,面临着艺术标准与商业标准的博弈。一些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选择,不是从艺术的立场出发,而是从商业的立场出发,哪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就追踪哪些作品。对文艺作品的评判,以点击率、收视率、销售量为依据,认为有了好销量就是好作品,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。面对市场,批评家的责任是培育和引领,而不是迎合和屈就。以批评家的良知和担当,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,在形形色色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、去粗取精,将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淘选出来,推介给人民大众,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,才是批评的价值所在。
我们知道,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是彼此砥砺、相互促进的关系。文艺批评可以为文艺创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;而文艺创作的繁荣进步,也离不开文艺批评的推动。加强文艺批评,是新时代文艺创作攀登高峰的前提条件,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,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、阿谀奉承。然而,检视当下文艺批评场域,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声音微弱,批评理念、判断标准较为混乱,文艺批评边缘化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。这与当下一些批评家批评精神减弱、批评锋芒萎缩、陟罚臧否功能缺席有很大关系。有些批评家在不良思潮、低俗趣味、错误观念面前,惮于发声,不敢亮剑。在他们眼中、心里充斥着面子、圈子、票子,因而导致操守沦落、良知丧失。有些批评家把文艺批评变为商业资本、造势工具,将文艺批评土壤腐蚀成为拒绝批评、背离原则、追逐铜臭、只要名利、不顾廉耻的不良语境。对此,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坚决抵制。
从发生学与认识论角度看,文艺创作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,文艺精品的诞生也是精心打磨的结果。在此期间,需要文艺家和批评家双方勠力同心。文艺精品创作犹如滚石上山,难度极大,唯有不断攻坚克难,历经千锤百炼,方能“丰收在望”。这就需要批评家为文艺创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,自觉成为文艺创作经典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量。在此过程中,文艺批评要力排不公因素,端正批评态度,站稳批评立场,把好关、定好向,使文艺批评真正成为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的有力推手。
文艺创作能否真正取得进步,更取决于文艺家群体的文化自觉。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、繁荣进步,与创作者是否虚心接受批评,是否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极大关系。实践证明,最权威的批评来自时间和读者。那些能够被时间留住、能够被人们反复提起并阅读的文艺作品,才能真正成为文艺经典。而只有不惧怕批评、虚心接受不同声音的文艺家,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。
文艺创作的繁荣进步,有赖于文艺批评公信力的实现。而文艺批评公信力的实现,需要批评家真诚、理性、专业的态度立场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作品,批评家要有守良知、稳立场、敢发声、吐真言的勇气。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说:“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。”鲁迅先生则主张文艺批评要“坏处说坏、好处说好”。批评家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场合,都要带着问题意识,把握问题导向,不徇私情,敢于怀疑,勇于批评。此乃批评家进入文艺现场的可靠抓手和有效路径。
笔者认为,身为新时代的批评家,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:一是主体意识,即陈寅恪所说的“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”;二是视野意识,批评家要有大视野、大气魄、大境界,不可局限于文艺现象本身,要联系国内国际风云变幻、时代更迭、历史变迁,吸纳历史学、文艺学、地理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乃至现代高科技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理论体系,不断开放批评的学术空间和范式建构,使文艺批评具有高屋建瓴的文化能量与论辩力量;三是方法意识,即善于围绕文学创作、文学现象、文学思潮等问题,借鉴吸收各种方法和经验;四是超前意识,不断培养预测和把控文艺创作未来发展的能力,给予创作者清晰、有力的价值引领,进而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文艺批评的光荣使命。
□周思明
关注河北日报,了解更多权威资讯
标签: